本帖最后由 秋水莲花 于 2015-9-7 13:40 编辑
我国城市人口7.5亿 肥水地“粪液合用”欲推深圳样板 中国发展网 (记者张梦芯) “不管是土豪也好、企业家也好,到了做贡献的时候了!“说话人是蔡均元,他领导的肥水地环保科技公司是当下正火的中国公益慈善百强项目之一“环保酵素,厨房里的公益”项目的赞助企业。 2年前,一篇长江被严重污染的报道,让蔡均元慨叹我国环境恶化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他说,好的资源因工业化、城市化被聚集,最后却“变成了废物”,甚至是污染源,他认为这样“变宝为废”太可惜,也太痛心。 带着深思熟虑后的“绿色使命”感,他决定成立一个“变粪为宝”的环保科技公司,“不为赚钱”,只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的“环保问题有所推进”。而他自称,其个人财产死后会“全部捐献给社会”。 事实上,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近上限,国家正在推动进入经济增长动力转化、提升的新常态。中共中央不仅明确了“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责任红线,设定出资源消耗“天花板”,并鼓励、支持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新格局。 对蔡均元这类主动创新的环保企业来说,跟上生态文明战略下的绿色变革步伐,正是迎来扩大自身发展并对全社会有正向贡献意义的最好时机。 化肥农药威胁农村生态 城市粪便污染江河 看待农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来衡量,认为生产力落后。然而,当评价体系更换,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农村时,就会发现我国传统的农村没有所谓的“废物垃圾”,一切都能进入循环。无论是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勤俭节约的理念与习俗,都维系着村落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国传统的乡村田园生活,因此也被西方学者推崇为“最理想的生存方式”。 但当前,工业化进程下农业对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等的依赖,使我国农村正遭遇着突出的生态安全问题。今年4月,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对媒体表示,农业已经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 最新人口数据(2014年4月版)显示,我国城市人口已近7.5亿。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高度集中,促使城市粪便产量持续增大。过去,这些粪便大多经过简易堆肥,或直接作为肥料运往农村;而如今,在化学肥料的冲击下,粪便在农村的用量日渐萎缩。而粪便在不断增加,城市目前多采用“固液分离”技术路线,产生的污泥、污水处理费用高,尤其是大量的污水耗费大量能源去除其中的养分以达标排放,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更导致环保成本增加的沉重负担。 另一方面,农村土地对化学肥料的吸收率 为30%左右。氮肥、磷肥的大量流失不仅造成环境水体的富营养化,过量施用化肥也致使土壤结构被改变,出现板结、酸化、重金属严重超标等问题,农产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城市粪便如果都作为有机肥交给农民,会怎样呢?” 蔡均元自问自答,“至少可以满足2亿亩农田的有机肥供应。” 城市粪便实现“固液合用”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蔡均元看准发力方向,即将城市粪便资源化处理。继而,肥水地成为了拥有两项完全知识产权的公司的最大股东。发明专利分别是《人粪粒状肥料及其生产方法》和《反渗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评估报告指出,上述专利“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不同于国内外主流路径的“固液分离”,其技术亮点在于“固液合用”。这被业内专家评价为技术方向上的“另辟蹊径”。 华南农业大学新肥料资源研究中心的廖宗文,长期从事废物农用资源化研究和应用,他对该技术赞誉有加,称“固液合用”开创了新的技术路线。 对粪便全部资源化的利用,意味着大幅度地降低了城市污水处理的能耗,而过程中并不造成重金属污染和废水污染。他认为这是“重大的技术突破”。 廖教授强调,“生态循环理念”落实得好,一定是“大家都好”的多赢结果,最终让“社会受益,企业有利,政府高兴”。 廖宗文介绍,肥水地已得到政府和市场伸出的多条橄榄枝。肥水地也有意打造出以绿色肥料生产绿色产品的全产业链,让农民真正从中受益,继而自觉、自愿爱护土地、拒绝污染。 谈及该技术的主要工艺,肥水地技术人员介绍,过程是从粪便、粪液到密封搅拌桶,按比例掺入农田秸秆等,再对发酵桶进行密封发酵,搅拌机进行二次搅拌并按比例再次掺入辅料,使粪便充分腐熟,转化成富含有机质、腐植酸,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的生物有机肥。发酵温度此时高达60℃-70℃,可杀灭粪便中的病原菌 。而后,利用发酵热自然干燥后,进行造粒和成品包装。 国家相关机构检测数据显示,其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农业部有机肥料NY525-2012标准。 “令人兴奋的循环利用” 欲推出“深圳样板” 据记者了解,这项“变粪为宝”的技术,在其示范厂梅州某有机肥厂的生产能力达到400吨/日,年产10万吨。其生产的柚子专用肥、烟叶专用肥和蔬果专用肥等,价格相较同类效果的产品,以每吨低出500元的价格,受到农业用户欢迎。 我国人口近14亿,以每万人每天产生一吨粪便计,每天产生13万吨粪便。全年产生4745万吨,共计4亿7千万吨。再加上禽畜每年产生的粪便40亿吨,这成为城市卫生的巨大负担,也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威胁。另一方面,我国的耕地面积目前仅剩16.5亿亩,化肥的过量使用使得土壤板结,水土流失问题也已迫在眉睫。 人粪具有的腐殖质则能促使土壤颗粒松化,“改良土壤的通气性,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并活化土壤中的难溶养分,最终提高产量和品质。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也会因人粪有机质的参与而大量繁殖,最终让板结的土壤得到修复。 上述评估报告分析,城市的垃圾、污染物被转换成农村可利用的生产资源,同时,农村焚烧的废弃物变成商品,化肥带来的农业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与此同时,资源化处理城镇有机废弃物,可以促进城市反哺农业及城市自身的低碳转型,并吸纳就业人口。 这项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变粪为宝”技术可谓一箭多雕。廖宗文认为,这是目前为止,城市生态建设中“令人兴奋的循环利用”。 记者了解到,该技术将被首先应用在深圳市的小区内,进行推广落地的预试验,随后将致力于推出“深圳样板”。 廖宗文介绍,与对城市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不同,在一个个小区,就地进行小型粗加工,占地小且有利于进行生动的环境教育,同时对切实提升居民的环境意识大有裨益。 他强调,在小区内的废物利用,将不局限于粪便,要加上厨余垃圾。“当然,这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指导和配套补贴”,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