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环保酵素制作精华贴

环保酵素使用经验精华贴新手必读:环保酵素简明手册
环保酵素使用:家居日用的好帮手杭州电视台:垃圾减量与环保酵素防止酵素瓶爆炸的方法
hot! 北京酵素使用及规模化制作经验环保酵素还了我一条清澈的小河

《浙江日报》报道环保酵素推广工作

查看: 2271|回复: 1

李一道长《养生有良方》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3 15: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环保酵素微信公众号
李一道长《养生有良方》1养生就是养“德”
  养生养的是什么?

  道教给出了答案:养生就是养我之德。

  《黄帝内经》对我们的“生”与“德”是这样描述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段话讲清了为什么养生就是养我之德。因为“我”的一切存在和天赋的能力,在《黄帝内经》看来都可以用“德”这个字来表达,而这个“德”是源于“天性”的,或者说“天性”体现在“我”身上的就是“德”,这就是我们为?么往往用“天赋”这个词来描述每个人的特性的原因。那么“德”是什么呢?“德”就是禀赋的本真,或者叫“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全部生命密码,构成“我”(别人乃至生物界都是如此)生命信息的全息,而养生就是完整地呈现和发挥“我”的天赋能力。

  我们再来看看宇宙天地是怎样影响到养生的,关键点就是能量,正所谓“地之在我者气也”,也就是“地”赋予“我”化育成形的能量(能量化为质量)。这个“气”以其在“地”的“位”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言地者求之位”。然后,生命的活力开始洋溢而出了,“德流气薄?生者也”,天地氤氲交合而化生,生命信息的流动与能量的流动相交汇,天德寓于地气之中,共同在生命中表达。

  《黄帝内经》又告诉我们,天地宇宙在生命中的具体表现方式就是“精”。天地宇宙的能量生出来的是什么?是精!“精”也就是蕴含生命信息的能量流,或者说“精”是生命最原始的物质,是由“德流气薄”而生的。对于生命来说是“精”,对于天地来说则是“德”。下面介绍几段说明“道”、“德”、“精”的经典与大家分享。

  《道德经》:“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庄子·天下》:“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悟真篇》:“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 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身中之精,寂然不动。盖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为命之根矣。”

  我们说天地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人反映着宇宙的全息,也就是说天地的全息都在我们的生命之中,而这个全息的“信”存在哪里呢?或者说我们个体如何感知全息呢?原来“信”就存在于精中,老子说“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了这个“信”,就有条件天人合一了,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能够“与天地合其德”的根本原因。怎么“合”?答案很简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要降伏你的心,降伏你的欲望就行了。

  降伏这颗心的标准又是什么?常人的心是忐忑不安、心猿意马、心烦意乱,修炼、降伏后的心则是心如止水。心如止水就不会三心二意了,没有了三心二意就是“一心”。如果能一心,那就真正可以做到笑看人生,就能挥洒自如、指挥若定了,就像庄子所说“一心定而王天下”、“一心定而万物服”。做到一心并不难,一心定可就难了。

  一心定就是“德”。“德”字的结构已经表示出“德”的本意:“德”字右部最下面是“心”,“心”的上面是“一”,“一”的上面是“四”,“四”的上面是“十”。如果我们这样解释估计不会有人反对:“一心”上面是“四时”,“四时”上面是“十方”,一个人无论何地无论何时都能一心,那就是“一心定”,那就是“与天地合其德”了。偏旁是指人微步慢行。微步慢行干什么?“与天地合其德”呀!这就是从生命之精到天地之德。
                    





养生就是道法自然
  合于德即是合于道,“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一阴一阳谓之道”就蕴含在“道”字的结构中,这也正是中国文字的伟大之处。“道”字上面的两点一横表示?和阳,下面的“自”字表示自己,也就是自己的本然,“辶”表示运动,联系起来就是一阴一阳依照自己的本然运动,这也就是“道”字的本意。

  也可以说“道”的本意就是“道法自然”。与道相合,就是依照自己的本然生活,而不要总是企图成为什么。要对自己本来的样子感到自在,接受而不拒绝这种存在,不要把某个另外的东西作为要实现的理想。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就是接受而不拒绝存在的一切,你什么时候见过大地拒绝过什么,无论你给它什么都不会遭到拒绝。这就是大地的“厚德载物?。而人们的悲剧就在于总是渴望成为某样东西,喜欢所不是的而不喜欢所是的。无论你渴望成为什么,你想更有钱、有名、有势力,或者想要自由、解脱,想要成为伟人,想要永恒,都只能是“背道而驰”。即便是想要与道合一,想要与天地合其德,也都是“道法自然”的障碍。

  任何渴望在未来实现的东西,都是反对现在本来的样子,都会引起紧张。理想越宏大,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它所引起的紧张也就越大。很多人耗尽毕生精力都在实现那个不是自己本然的东西,所以才会在明道的旅途中越走越远。

  前面说来说去,没有超出《易经·象传》的?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讲君子之道。什么是君子?就是立志战胜自己的人,也就是走在从“小人”到“大人”,从凡夫到贤圣的路途上的人。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三十而立”的应该就是这个志。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谓真人也就是战胜了自己的人。这是讲“知”。那么“行”呢?行就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一旦立志为君子,就算开始了君子的旅程,这是一个内经的旅程,旅程的尽头?是觉悟的彼岸。

  
养生就是法于阴阳
  从整体上把握天地人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闪光点,也是《黄帝内经》的闪光点。也正是这个闪光点揭示了这个宇宙万物的最大奥秘。万物的上下是天?(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地的阴阳就是上下,运行于天地之间的是水火,《黄帝内经》叫做“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天地水火已能大致描述阴阳的变化了。

  阴阳是什么呢?阴阳是道的存在状态,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德经》描述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那么,阴阳之道在养生中如何发挥作用呢?《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开篇就说,“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并在同一篇中指出:“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又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腑中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身是天地阴阳和水火阴阳四大要素的体现。《黄帝内经》做了明确的类比:“天有精,地有形。”“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伤于味。” 由此,人也是精、形、气、味四大要素的组成体。

  “生命”(精)相对于“天”,“身体”(形)相对于“地”,“水火”循行于天地之间,而“气味”则运化在人体之中,并且深刻地揭示了人体精、形、气、味之间的必然性,揭示了气、味在精、形中的主导作用,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的顺序,与《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的“夫精者身之本也”的说法完全一致。需要说明的是“精归化”,那“化”归谁呢?也就是“化”的前面是什么呢?就是“道”。《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讲到:“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也就是说,“精”的前面是“化”,而“化”归于“道”,或者叫“归于虚无”。展开来说就是:精在化中,也就是精在“天中”(天有精),精在道中,精在虚无中。

  道家修炼有一句话叫“顺为凡,逆为仙,只在其中颠倒颠”。

  从顺生的方向说,精化为气,气化为形,形化为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我们就可以通过食味来补精,通过养气来温形。如果这个循环是正常而平衡的话,就能延年益寿;如果无节制地放任七情六欲去耗散其气,也就耗散了“精”,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以欲竭其精”,等待生命的就只有过度透支和过早衰亡了。

  从逆的方向说,保持性情和生活的恬淡虚无,自然会能量通达,表现出“真气从之”。也就是当我们清静时,气就归精,精就归化了,“化者虚者合于道者也”。这就是修行人的状态:“气归于精。”

  在精、形、气、味四个要素中,气是关键。我们常说“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气通则血达,气血通达身体就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气鼓荡而不泄,一泄就化为“形”了。所以,“练气不化形”是修行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筑僚阶段。

  中国功夫就是从养气功夫起步的。对于武学,是“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孟子也讲“养吾浩然之气也”。其实都是遵循气充盈而不化为形。

  性欲是生物能量的最低运用,是“气”动而制造出有“形”物的精子,用于繁衍后代。怒则伤肝,悲则伤肺,为什么会受伤?被谁伤?都是“气”动而化了“形”,“形”被这个 “气”所伤了,就会不断地导致“精化为气”的“气伤精”的状态,直到精竭而亡。

  所谓精竭其实并不是真的“精”竭了,精在天中,怎么能竭呢?况且《黄帝内经》明明告诉我们“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只要是?胃功能还在,不就可以补之以味吗?

  其实不然,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藏精的功能必须还在。所以这里的精竭,指的是身体或者说是肾的“藏精”能力不行了,好比电池充不进电了。这时靠脾胃功能还可维持一段时日,一旦脾胃不行,则离生命的衰竭也就不远了。

  《黄帝内经》所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指的就是精、形、气、味四个生命要素之间的相互运化不行了,因而“神去机息”了。古代的圣人“未病先医”,不治已有的病,而防病于未然,就是遵从阴阳之道,重视生命大系统的维护与平衡和谐。



加群二维码
发表于 2014-3-20 20: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一看的,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环保酵素救地球 ( 鲁ICP备19040000号-1 )

GMT+8, 2024-6-2 08:51 , Processed in 0.116187 second(s), 18 queries .

环保酵素救地球-爱酵素、爱生活

© 2001-2015 hbjsjdq.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